学生学校恐怖症问题的咨询

发布时间 2010-06-13

案例介绍

    小新先是跟妈妈说不喜欢学校,起初借头痛、腹痛或食欲不佳、全身无力等理由得到父母同情实现暂不上学,甚至公开表示拒绝上学,爸爸妈妈好说歹说就是不去。如果父母强迫她去上学,小新会表现得心神不安,面色苍白,全身出冷汗,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甚至呕吐、腹疼、尿频、便急等;倘若父母同意她暂时不去上学,小新的焦虑则马上缓解。有时强迫她去,则上课时提心吊胆、战战兢兢,不敢正视老师,怕提问。若被提问,则面红耳热、手心出汗、心慌意乱,或只站立不回答问题,或口齿不利、结巴重复。小新的问题较学校恐怖症,病程中后期还会出现以下情况:(1)家庭暴力,如通过毁物、攻击父母、自伤等达到不去学校的目的。(2)情绪消极倦怠,从起初获允留在家里情绪马上平静好转,到后来变得情绪低落消沉,倦睡。(3)精神症状,如幻听幻觉,甚至表现抑郁。

学校恐怖症(school phobia)是儿童对学校特定环境异常恐惧,强烈地拒绝上学的一种情绪障碍,是恐怖症中的一个特殊类型,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儿童心理疾病。由于存在各种不良心理因素,使学生害怕上学校,即便到校后也害怕学习,对学校、学习有恐怖心理,故又称“恐学症”。若被强迫上学就会引起明显的焦虑和惊恐,如果处理不及时或不恰当,可能是学生产生学习障碍和社会适应障碍。如果影响儿童患学校恐怖症的因素中人格因素占主导地位,则被称为人格恐怖症;影响由其他外因导致的叫非人格型学校恐怖症。

目前,国外学者把学校恐怖症列为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并认为发病年龄有三个高峰,且与发生原因密切相关:5~7岁为第一个高峰,可能与分离性焦虑有关;11~12岁为第二个高峰,可能与升中学、功课增多、压力加大或改换学校重新适应新环境和人际交往困难等因素有关;14岁为第三个高峰,可能与少年特征发育,如自觉身材长高,手足长大,显得不灵活,情绪抑郁有关。学校恐怖症在儿童群体中发生率约为1%。有报道称,门诊患儿中学校恐怖症占情绪障碍的60%,学校恐怖症可发生于各种智商水平的儿童,该症多见于女性。

一、学校恐怖症的成因

“学校恐怖症”不只是儿童自身的问题,而且也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

1.自身因素。

患学校恐怖症的孩子一般有着相似的性格基础:内向、孤僻、自卑、任性、多疑、固执、胆怯、虚荣、自我中心、特爱面子、经不起批评。

幼年的经历对学校恐怖症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影响,这类学生大多从小时候起就经常受到一些恐惧刺激。如年幼时由于调皮不肯入睡,家长便关掉点灯造成黑暗;病时不肯主动服药,家长便以送到医院打针恐吓孩子;有的曾经受到某种突然袭击(如车祸,蛇行,鼠窜)。这些都会使孩子长期处于恐怖之中。患者常常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自我认识模糊,充满着不切实际的幻想,因此对任何可能威胁或损害其自尊的情境或场合格外敏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自我意识逐步增强,更在意他人的评价,担心别人对自己长相、身高、体形、家境、能力等方面进行消极评价。所以当学习上遇到压力或在校内人际关系紧张时,他们宁肯躲在家里,保护脆弱的自尊心。

青春期性心理冲突。调查发现,当女孩出现初潮和男孩首次遗精时,由于神经、内分泌的作用,他们的警觉性增强,害怕学校其实是一种移花接木的转换防御机制,通过弃学缓解了“不被人发现”“不知如何是好”这种潜在的性心理压力。

2.家庭因素。

患学校恐怖症的儿童,其父母的性格往往也有些问题,他们过于敏感懦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父亲多半不爱与别人交往,自信心不强,情绪易波动,小心谨慎,依赖性较大。母亲往往缺乏温柔,内向、焦虑,心理不成熟,过分谨慎,好猜疑,暗示性高,主观性强,不会与孩子在理性层面上沟通。她们有的与丈夫长期分居或离异,有的下岗后持续无事可做,整天围着孩子,把因孤寂压抑造成的焦虑、恐惧障碍“克隆”给孩子。

亲子关系处理不当,也是引起学校恐怖症的重要原因。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总怕孩子受一丁点委屈,对孩子总是不放心,这样孩子往往对自己没有自信,总想待在父母身边得到父母的保护,一旦与父母分离,就会发生分离性焦虑而产生恐惧的情绪体验;假如父母对孩子的外出表现出明显的担忧、焦虑,则会加重孩子的恐惧、害怕情绪,使孩子更不愿去学校。溺爱造成儿童的适应能力差,不能面对挫折和困难,因此有的独生女初次入学,既不习惯课堂纪律,又不习惯与小伙伴分享一切,学习有困难,老师又过于严厉,因而对学校产生厌恶感。

家庭有时在学校恐怖症儿童中充当着避难所和纵容者的角色。按照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观点,学校恐怖症是有操作学习造成的。儿童对害怕上学产生的回避性反应如果在家中得到保护,则这种行为会得到增强,并愈变愈重。儿童对学校的恐惧与双亲(特别是母亲)的反应可以互为影响,相互促进。

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总是苛求孩子考高分,迫使孩子没有兴趣学习,特别是这种期望值远远超出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时,便转换成孩子的一种心理重负。家长要求过严过急,学习成绩略差一些便训斥、讽刺或大骂,更使孩子的心理过于紧张,逐渐对学习产生恐惧和厌恶心理。

另外,家庭生活不愉快、父母感情破裂,使孩子害怕自己一旦去上学,父母会离婚,家人会遭受不幸,因此要留在家中以防止其发生。

3.学校因素。

学习压力:学校一味地给学生增加学习负担,考试过多,使学生产生苦恼、厌烦和畏惧心理。巨大的竞争压力和家长的过高期望使很多中小学生考试之前失眠、腹泻、发烧、怯场、坐立不安,考试时脑子一片空白,不能正常发挥,逐渐演化为“学校恐怖症”,有的一到课堂就发抖。那些平时在家在学校很乖巧、读书很用功、身居重点学校的好学生在心理上往往更容易失衡。因为大部分这类儿童学习成绩较好,自尊心强,当在学校收到挫折或学习上出现失败时,则会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和痛苦体验,不敢应对,而采取逃避的方式。

教师问题:有的教师缺乏良好的教育学理论素养和有效多样的教学技能,不了解学生学习的心里特定和规律,忽视个体差异,缺乏同情心;有的教师过分严厉,对学生的某些缺点采取讽刺挖苦或简单粗暴的做法,体罚学生,甚至性侵犯。于是一些学生由讨厌了某位老师泛化到憎恶学校。

校园欺负:张文新等(2001年)的调查显示,初中阶段,受欺负者的比例达到12.4%,严重受欺负者的比例是7.1%。这一问题导致青少年因害怕身体受到伤害、自尊心受到伤害而不敢上学

另外,不良同伴关系、害怕交往受挫、对前途的担忧,也是学校恐怖症的诱因。

二、学校恐怖症的防与治

为了防止儿童产生恐怖症,要注意培养儿童乐观、开朗、坚定的良好性格。父母对儿童不要溺爱,以免养成儿童的依赖性。教师对儿童的教育也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使儿童不致产生过度焦虑和恐惧。对儿童的教育应以表扬鼓励等积极方式为主。

1.作为家长。

第一,对儿童不要溺爱,以免养成儿童的依赖性。因为家长对孩子生活上的包办替代,是对他们的精神波度和适应能力的遏制。

第二,要注意培养儿童乐观、开朗、坚定、自信的良好性格,支持孩子多和同学交往。在物质生活优裕的条件下,要特别注意节制孩子的物质欲望,培养他们的精神兴趣和利他品行。

第三,要从小培养孩子对学校生活的向往,适时送孩子去托儿所、幼儿园,以培养集体生活习惯。入学之前可有意识地带孩子参观学校,熟悉喝水的地方、厕所的位置和操场环境,增强孩子对学校的好感。

第四,让与孩子关系不是特别密切的一方家送孩子到学校,从而降低焦虑程度和长时间的情感告别。

第五,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也很重要。由于这类孩子的性格特点决定了他们经受失败和挫折的能力较差,因此不要给他们增加心理压力。尤其是对胆小、细心、忧郁的孩子,不宜要求过严。相反,宜劝导这些孩子处事不要过分认真,要让他们了解生活中有成功也有失败的道理。

当返现孩子哟不肯上学的现象时,家长应该与他们谈心,尽可能了解所有与他们上学有关的情况。要注意开导,不要采用简单的恐吓的方法,迫使孩子去上学,以免加重孩子的心理创伤。要正面诱导,讲清目前上学和将来工作之间的关系,让孩子在认识上有所提高,切忌各种强迫性、惩罚性的言行。当孩子接近学校门口时,可用肌肉松弛疗法让孩子反复做深呼吸,待全身肌肉渐渐放松之后,再进校门,以克服上学时产生的恐惧感和焦虑症状。

2.作为教师。

第一,对学生应该耐心、和蔼,尤其对一年级新生,要循循善诱,而不是粗暴对待,允许他们对新环境有个适应过程,使儿童不会产生过度焦虑和恐惧。

第二,对儿童的教育应该以表扬和鼓励等积极方式为主,不能伤害学生的感情和自尊心。

第三,耐心对待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不能要求过高。

第四,如果患儿有什么生理缺陷,应给予特殊照顾,如患儿四肢不灵可照顾不上体育课,如患儿口齿,不要令其当堂背书。

第五,正确看待考试成绩。

第六,建立和谐的班集体和师生关系。教学生在交朋友、赢得接纳、建立关系时保持目光接触、微笑和适当的身体接触。与学生一起计划放学后或周末与朋友一起玩耍的活动,在日志中用图片、相片或画记录这些事件。

第七,通过建立诱发学生自豪感的项目建立起社会成就感,在个别辅导或小组辅导中让学生完成活动“成长和变化”,旨在承认当前的进步。

第八,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做好心理疏导。

对恐惧学校的孩子如不及时进行疏导治疗,耽误孩子的学习不说,还会渐渐使孩子形成自信心不足,遇到问题逃避,对人对事过于敏感,人际关系中总是防御戒备等具有明显缺陷的性格特点,会危害其一生。若是人格型学校恐怖症则可能表明精神病的开始。

一般来说,大部分患学校恐怖症的儿童都可以痊愈。恢复的快慢和患者年龄的大小、治疗的早晚,以及属于哪一种学校恐怖症有很大关系。患者年龄越小、治疗越早,以及非人格型的学校恐怖症越易于恢复。美国儿童精神病学家艾森伯格提到青春期患学校恐怖症者较年幼患者更麻烦,他研究41例11岁以下患儿,有89%回到学校,而11岁以上只有36%回到学校。其他研究还发现,智力差一些的儿童可能麻烦更多,因为他们更难适应环境的应付环境对他们提出的要求。

对于有相应症状的儿童,建议对其先进行详尽的体格检查,排除躯体和精神疾病后,在进行心理咨询。对确诊为患学校恐怖症的儿童则主要采取心理治疗的方式进行治疗,蛀牙有以下几种。

1.示范疗法:父母和老师要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行为示范作用,不能怕这怕那,承诺孩子的约定一定要兑现,让孩子理解治疗的目的。

2.支持性心理疗法:对患儿加以疏导、鼓励,耐心地询问患儿的担心和焦虑,向他(她)做出解释和指导,并在设法改善环境条件的同时,向患儿做出力所能及的承诺。这往往需要医师家长和老师的密切配合。

第一,医师要详细了解患儿发病经过、发病诱因、客观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利于和不利于患儿再次返校的各种因素。

第二,医师、家长和老师都要表示出对患儿的关心,认真倾听患儿的诉说,与患儿建立良好的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其中,老师要以积极的态度、主动的方式与患儿合作。家长对患儿不可一味地同情、保护或进行武断的批评责备。

第三,学校教育方面应作一些调整。针对儿童在学校中所出现的问题,学校应减轻学生的负担,老师应平易近人,尊重学生,敏锐地观察和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帮助其合理调整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压力;要尊重他们的人格,保护和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切忌简单的采取责骂、惩罚的教育方法,或不闻不问,放任自流,有意孤立;要对他们实施个性化教育,给他们爱和美,鼓励他们重返校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实在不行的情况下,可设法改善环境条件(如换一个学校或换一个老师)。

3.系统脱敏法:家长和学校相互配合,不要随便用“赖学”“装病”等语言去刺激儿童。要有计划地一步一步地使患儿减轻对学校的恐怖心理。开始时,可让孩子在学校里停留的时间短一些,以后时间逐步延长。在此过程中,学校里的老师和同学要尽量予以关心、支持、鼓励,但表面上也不要显得过分关注。

4.认知行为疗法:老师与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列出个人忧虑清单,并让其按照困扰程度由高到低排列,用理性的情绪找出恐惧学校的想法和感受,以更现实、积极地态度重新评估这些假设;让学生想象理想的学校看起来、听起来、闻起来、感觉起来时什么样子,在个人日志里记录自己的想法,通过对比想象与实际体验的差异,思考如何改善每天的学校生活;帮助学生制定自我监控图,贴在课桌或个人计划单上,记录早上说再见花了多长时间、整天待在教室的时间,以及每周来学校上了几天课,并在行动上逐步改进;让学生思考上学对现在和未来的好处,以及少数时间上学或不上学的消极结果;让学生识别和记录自我对话,避免考试焦虑,如“我为考试作了准备”“我能够解决问题”“我以前就很好地应付过考试”等。

5.家庭治疗法:尽量改变不良的教育方式,与孩子进行更多感情上的交流;鼓励孩子自我宣泄,使孩子从中发现自己的不成熟之处,可笑之处,然后坦然面对;鼓励孩子接触潜在的恐惧刺激,进行认知的自我调节;鼓励孩子广交朋友,融入集体,分享快乐;鼓励孩子多参加文体活动,加强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育,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家长心里存在问题的,需要与孩子共同治疗。

6.肌肉松弛疗法:当孩子接近学校门口时,反复做深呼吸,待全身肌肉渐渐放松之后再进校门,以克服上学时产生的恐怖和焦虑症状。遇到考试时也可采取肌肉放松的方法。

7.暴露疗法:强迫患儿去小学上学,这时孩子可能会出现哭闹、头晕腹泻等症状,但只要对孩子的健康不会有影响,就应该强制执行。孩子看到日久没指望,他也渐渐调整了心态。这种方法特别适合上学不久的小学生,具有强刺激性,但要注意配套的安全设施。

8.药物治疗:采用上述方法效果不明显时,可在医师的指导下,在短期内应用抗忧郁剂,如氯丙咪嗪、阿米替林、麦普替林,同时并用抗焦虑剂,如佳境安定、舒乐安定,以消除儿童的紧张、焦虑、躯体不适症状。

总之,只有通过对学校恐怖症进行细致的诊断、全面的原因分析才能提出切实有效的预防和矫正的方法,使得所有儿童能够更加健康地发展。

 

——心灵的港湾,精神的家园——

蒙阴馨雨心理咨询中心  

 咨询电话   13053925034

地址:原星海艺术学校(县劳动局东聚园大酒店后50米

 

相关内容
查无记录

地址:原星海艺术学校(县劳动局东聚园大酒店后50米)   首席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张茂贵     咨询电话13953910939 13053925034    16068868        工作QQ:625043819            E-Mail:myxinyuxinli@163.com    版权所有:蒙阴馨雨心理咨询中心  技术支持:蓬豪网络

URL:      www.myxinyuxinli.com  
认证级别: 绿色
认证日期: 20090515

网站管理